设计师为什么不喜欢比稿?我们都想当人生的赢家,但大部分时候只能无功而返。该如何看待比稿这种形式的存在?对需求方和设计师而言,这会是最好的相处方式吗?
几乎每一位设计师都有过比稿的经历,这场充满花俏各式心机的战争,只为赢得最后的胜利。
设计师为什么不喜欢比稿
这就像是问设计为什么要收费?!
我们都想当人生的赢家,但大部分时候只能无功而返。该如何看待比稿这种形式的存在?对需求方和设计师而言,这会是最好的相处方式吗?
01比稿某种程度上就是免费设计
什么是比稿?国际通用的解释是有的广告主不会将广告计划立即委托一家广告公司,而是让多家广告公司彼此竞争,再从中选择最优秀、最满意的广告公司,并支付每位设计师一定费用。
但随着比稿模式的演变,在设计世界里,这往往意味着免费的设计。比如要求几位设计师先给出一份设计方案再进行筛选,或者举办一场设计大赛征集作品,选出最后的优胜者。而对于那些淘汰的设计师而言,可能白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什么也没得到。
“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客户爸爸的套路。”
试想,我们去餐厅吃饭会要求试吃满意了再付钱吗?去律所会要求找四五位律师各自研究案件,选一位最好的吗…可以发现,在其他行业很少有人会认同“免费工作”这种荒谬的方式。但在设计行业似乎已成常态。很多时候需求方会理所当然地要求比稿,大环境下,设计师尽管内心不愿意也只能选择接受。
国外知名机构zulu alpha kilo创始人zak mrouch曾经呼吁设计行业拒绝不公平的比稿,他说:“如果我们都不愿意替人免费工作,为什么还要求设计师呢?”
免费比稿从某种角度是对设计创意价值的不尊重。当设计方案还未最终成型时,我们常常会忽视设计师在最初创意和布局时所耗费的大量心血,将其视为产品的附加值却不是产品设计的重要环节。
来自英国的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zaha hadid,有着建筑界“女魔头”称号,也曾多次在国际设计竞赛中失利。1994年,hadid艰难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hadid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意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伦敦女人主持一幢威尔士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
最受争议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5年7月17日宣布,修改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新国立竞技场”的建设计划。这意味着,zaha
hadid为东京2020年奥运会设计的“造价最昂贵的体育场馆”搁浅,前后历时两年,两经易稿,最终却归为一张白纸。即使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她的方案依然可能被弃用,而这背后又花费了hadid工作室zha多大的精力与付出。
设计师对每一个设计作品的投入,从零开始,从无到有都是一个艰辛创造的过程。希望通过好的设计直达用户心底,为需求方实现真正的商业价值。然而当越来越多的比稿邀约以及随之而来的打击和失望,设计师的价值认同感被剥夺,甚至有借比稿竞赛之名剽窃设计师创意,辛苦创作的成果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时,设计师又如何认真对待比稿,设计出需求方想要的方案?
02比稿有时会阻碍伟大创意的诞生
比稿往往是设计师与需求方没有充分沟通所设计出的方案,无法体现设计师的创意品质。需求方在最初简单说明产品设计需求后,数位设计师根据所描述的这些概念进行设计,过程中可能不会进一步交流。
优秀的设计师在真正投入设计前往往需要投入50%以上的精力资源做调研,并与需求方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甚至引导潜在的产品需求,研究目标用户心理、竞品分析、过往的产品形态…才能设计出真正伟大的创意。
比如全球知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服务过的客户遍及各个产业,包括苹果、微软、百事、宝洁等知名企业。ideo在创意初期会采用特有的基于观察的调研工作进行充分需求采集,并让客户一同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真正了解用户情感诉求。正是秉持这样对客户负责的理念,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至今拥有长盛不衰的影响力。
ideo为苹果公司lisa电脑设计的第一只鼠标
让我们回顾一下比稿的历史,据称比稿最先源自《strategy》杂志的加拿大年度代理竞赛,这样看来设计师一定不会为《strategy》杂志贡献一毛钱。
当比稿模式发展至今,我们越发看到比稿是对设计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有些设计师已经熟悉比稿的套路,积累大量各种风格的模板,当遇到比稿时直接选出一套往上套,或者费心研究需求方喜好,设计华丽的作品风格吸引眼球,却不会认真研究产品设计需求,从本质出发解决问题。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投入并不意味着等值回报,而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应对。万一中标了呢?梦想还是要有的,否则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没中损失也不会很大,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参与比稿,又真的是需求方期待的结果吗?
03比稿最终两败俱伤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原研哉
需求方往往想通过比稿慎重选择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但却忽视了比稿虽然能带来许多不同的创意方案,但却并不是寻求设计合作的最好方式,甚至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坏处。
设计师在比稿过程中所完成的设计,没有充分理解需求方想法,缺乏针对性,但这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比稿中,设计师可能会依据自己的个人设计风格和对产品的想象力进行设计。需求方不能真正了解每一位设计师的水平,对最终作品筛选都是凭借自己的感性认知做出判断,而不是专业理性评估,以至于合作中间过程中才发现这或许不是理想中的好拍档。
比稿是一种过时守旧的方式。与其着迷于一份比稿作品的创意,我们更多地是看设计师过往的设计作品、有无相关项目经验、设计背景等,整体判断一名设计师是否适合做项目的产品设计。
在过程中,与设计师持续有效沟通,将你的产品需求充分表达,或者给到一些设计风格、设计案例的参考,将产品设计需求充分成型,减少后期修改的次数,节约时间成本。并让设计师在理解产品需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创意和灵感,也许会诞生下一个伟大的设计作品。
我们把创意集中于真正有需求的行业领域,建立长期信任合作,共同通过好的设计来解决商业问题,这才是所期望看到的设计生态愿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