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文章中分别探讨了荷兰的发展历史、「教科书级」的设计范本与荷兰风格派,今天来看看对荷兰设计影响深远的两大人物──杜斯伯格与蒙德里安。
在荷兰的现代设计当中,有两个人物无法绕开,那就是风格派里的twins──杜斯伯格与蒙德里安。根据出生年份,蒙德里安是比杜斯伯格年长11岁的,长者为尊,所以我们先来聊聊蒙德里安。
去年荷兰搞了一个活动,叫「风格派100年」,意思是从1917年开始计算到2017年,而海报上面就用了一个人物,就是蒙德里安。而且最后还将2017年定为「蒙德里安年」。
其实按历史上的盖棺论定,风格派的创始人是杜斯伯格,那为什么海报不放杜先生呢?原理很简单,就是蒙德里安比杜斯伯格要红。
蒙德里安最广为人知的特点自然就是画格子和讨厌绿色,画格子好理解,但为什么要讨厌绿色呢?他讨厌绿色的程度到要将家里的绿色植物的叶子涂成白色,作为一个男人如此讨厌绿色难道是跟他的一些人生经历有关系吗,这些自然是一个谜团,但是多数人愿意接受的一个答案是,他讨厌自然。
蒙德里安被称为「一辈子画格子的男人」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并非接触画画就开始画格子的,反而是画他后来被认为很讨厌的大自然。比方画荷兰风车、教堂、苹果树,色彩鲜明,造型准确,所以20出头已经是绘画界的一股清流及潜力股,但为什么后来他变了呢,据说是因为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出现在1911年,那就是西班牙鼎鼎大名的画家毕加索先生,毕加索和布拉克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场立体主义画派展。在设计史太浓当中如果大家注意一些年份数字就会发现原来如此多的大师是在同一个时期存在、彼此认识或者彼此影响的,如果要归纳原因只能说是时势造英雄,因为时势的形成会让一些有共同特点的人同时顺应机会出现。比方中国90年代的摇滚人物,及后来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腾讯百度及阿里巴巴等,都成为顺势而为的既得利益者。
蒙德里安参观了毕加索跟布拉克的画展,被他们的作品感动到一塌糊涂,因为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当时希望追求的目标,于是他那根潜在的抽象神经开始膨胀和律动,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立体主义的养分,同年画出了一张习作叫《灰色的树》。画中的树带有一些椭圆形构图,这是模仿了毕加索与布拉克的立体派风格,但其仍然带有不少具象元素,而他在1912年创作的相似尺寸的树系列习作《花丛中的苹果树》(apple tree in flower),虽然大致构图和《灰色的树》很相似,但这幅画已经明显更加抽象,更具形式感,画面被一个个小的块面鱼鳞般拼接起来。
坦白说从《花丛中的苹果树》开始,蒙德里安就不容易看懂,这个时候的蒙德里安去了巴黎发展,因为他觉得那边的环境更加适合从事艺术探索,在法国巴黎他遇到一群同他一样在寻求现代性、革新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对他的蜕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对立体主义的探索跟创作,他又慢慢觉得立体主义仍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纯粹实在,他希望有更加本质的表达。玩热抽象的康定斯基跟玩冷抽象的蒙德里安都十分热爱音乐,他们都曾借用音乐的概念放到自身的创作上,比方节奏与韵律。康定斯基本身就是一名业余大提琴手,而蒙德里安人生中最后的一张作品就叫《百老汇爵士乐》。
在巴黎的那段岁月后期蒙德里安已经开始尝试从立体主义绘画变成一个画格子的男人,只是这个时期的格子一般都没有鲜明的颜色,体现的只是类似音乐里的节奏与韵律。
1914年时候,蒙德里安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回到荷兰,遇到他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男人,就是杜斯伯格,两人在抽象艺术上有很多共同话题,越来越欣赏对方,于是决定组队一起玩。他们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一名彩色玻璃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仅仅使用三原色的色彩计划让蒙德里安深受启发,而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来到1917年,他跟杜斯伯格创立了一本奠定风格派江湖地位的杂志,就叫《风格》。而这一年也正是里特维尔德创作「红蓝椅」的同一年,而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个椅子在早几年已经创作出形态结构,而受《风格》杂志的影响,才涂上了红蓝黄颜色,不知道这算不算靠蹭热点成名的典型案例。
这个时候的蒙德里安就开始一直创作不同的红黄蓝格子画,这些画甚至连名字都懒得改,基本就是《红黄蓝》大哥,二嫂,表弟,堂弟之类的关系,普遍以《红黄蓝构图》加数字来命名。我们看到这批作品时,会想这不就是扁平化风格的鼻祖大师吗?
好了,这个时候我们要留一点戏份给杜斯伯格。杜斯伯格1883年出生于荷兰的乌得勒之。他在早期撰写过寓言、剧本以及通过临摹博物馆的名画自学绘画。25岁那年,他首次举行个人作品展。其后,他开始发表艺术评论,创作诗歌作品《满月》,说明是有文学根基的。自1916年(33岁)起,他参加了先锋派的所有重要活动,这个时候他已经认识了回国的蒙德里安,随后和他在荷兰莱德创建「风格派」及其同名杂志。
所以严格一点来说,杜斯伯格类似抢注域名的性质,这个风格可以说是他跟蒙德里安一起探索形成的,但是他拿到了奠基人名分。当然我们也可以看看杜斯伯格的作品,其实跟蒙德里安的作品非常接近,都喜欢玩格子,区别是我们会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样差异,就是他玩了斜线与对角线,这一点后来导致了他跟蒙德里安的决裂。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去到1920年,也就是德国包豪斯也已经成立了,而蒙德里安在跟杜斯伯格闹翻后去了巴黎,在巴黎他因为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加上不断通过写作、演讲、发表作品等方式而成了大名,并成为风格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抢注域名这个竞争中,蒙德里安顺利地掰回了一局。
而1921年时候杜斯伯格也开始到德国包豪斯参观,期间他对这所学校非常感兴趣,甚至决定将《风格》杂志迁移到包豪斯来出版,他在讲学中高度赞扬包豪斯的行动,却又同时批评包豪斯的发展方向。他的《风格》杂志就类似现在的自媒体大号,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这对格罗皮乌斯也造成困扰,这也是杜斯伯格一直以来的性格,就是性情变幻无常。当时也正值俄国构成主义观光团在德国游学,他可以当天对他们的作品高度赞扬,但是隔天又提出猛烈批评,完全不按常规套路出牌。另外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也可以详见,他跟包豪斯的伊顿在着装上喜欢一黑一白,相映成趣。
包豪斯里有一位著名的教员叫费宁格,他倒是喜欢杜斯伯格直接凌厉的性情,因为杜斯伯格虽然不按常规套路出牌,但是批评的时候理据都非常充分在理,而且杜斯伯格本身具备深厚扎实的艺术素养,并且当时他拥有自媒体大号,被他骂也是出名的一种渠道,所以费宁格建议格罗皮乌斯可以游说杜斯伯格干脆在包豪斯开课程,成为特聘教员,开明的格罗皮乌斯同意了这个建议。
但是这样导致了包豪斯一场噩梦,因为杜斯伯格虽然在艺术理论上有主张,但是教学上倾向无政府主义,说白了就是完全不服从组织的管理与安排。当时位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搞结构主义与达达主义大会,但是在教学上这些激进思想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太多实质性的支持与帮助,课堂上的杜斯伯格大吵大叫,而他的夫人则在一旁用钢琴演奏构成主义的非调性音乐。关于什么是无调性音乐,大家可以看看网易云音乐这些朋友的评论:
所以现场非常混乱,简直无法进行下去,而且他还经常在包豪斯的课堂上批评包豪斯是非理性的,是浪漫主义的,而自身却在进行非理性的行为。于是在1922年,格罗皮乌斯跟其他教员都实在无法忍受,决定由格罗皮乌斯为代表对杜斯伯格进行劝退,最后杜斯伯格虽然是离开了包豪斯,但很快就在包豪斯附近建立自己的培训学校。他传授「风格派」抽象主义艺术思想与创作原则,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包豪斯学生前去听他的讲学,但期间他继续对包豪斯的教学方向进行批评,可谓是非常执着。
但不管如何,杜斯伯格是将风格派思想带到德国包豪斯的关键人物,他主张的「风格派」(style-less),期望找到更加简单、更加国际的术语来建立国际风格基础。
这种艺术观点为包豪斯所吸纳并产生重大影响,抽象艺术也因此逐渐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国际风格,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产品造型。他其实也通过包豪斯提升了「风格派」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相辅相成。「风格派」也因此与俄国的「构成主义」、德国现代设计运动一起成为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斯伯格与蒙德里安在个性及气质上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蒙德里安温和且有耐性,总是缓慢前进,不断精益求精;杜斯伯格则常常显得冲动,性格中更多的是挑衅性和攻击性,而较少有建设性成分。
但不管如何,两人仍是风格派中的twins,缺一不可。